9月17日,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科技馆主办的“全面小康·科技同行”专题展览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开幕,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特色扶贫成果在展览中隆重展出。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受邀出席开幕仪式并讲话。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任侯春堂、副主任刘三意等一同受邀出席。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致开幕辞后,李朋德副局长作为参展政府机构代表作了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把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围绕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六县,以及牵头联系的乌蒙山片区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保持决战姿态,贯彻精准方略,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25.5亿元,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引领下的、以找水打井、防灾减灾、特色农业、地质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
一是聚焦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在江西、广西、云南、贵州、山东、山西等地质条件复杂、贫困群众饮水困难地区,融合应用地质、遥感、物探多项专业技术,创新找水模式,累计找水打井1600余眼,直接解决贫困区200多万群众饮水安全需求。二是通过开展精细化土地质量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有力支撑建设300余处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助力发展富硒特色农业产业,150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三是查清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10万余个,研发7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普适型仪器设备,向贫困县赠送地质灾害监测设备16000余台(套),推动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指导建立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效支撑贫困区城镇选址和重大地质隐患点避险搬迁,近120万贫困区人口受益。四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地质找矿取得突破,提交420多处矿产地,助推形成世界级矿产资源基地,助力实现贫困人口与贫困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矿业扶贫产业模式。五是通过地质遗迹调查,在贫困区科学论证、查明地质遗迹2200多处,助力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10个,引领建设地质文化村30余处,有力推动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延伸了地质工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切实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地质科技创新成果在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效显著,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自然资源部党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脱贫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地质人充分发挥地质工作优势,坚持地质科技创新,铺就了一条“地质调查+”的扶贫新路,给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忠诚的答卷。
“全面小康·科技同行”专题展览中地调局展区的布置是在局总工室的指导下,由地学文献中心牵头,联合南京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物化探所、环境监测院、水环中心、岩溶所等单位,以图文和实物形式集中展示地调局在打井找水、特色农业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脱贫攻坚成果,彰显了地质调查服务国家、惠及民生的责任与担当。
李朋德副局长在开幕式上代表参展政府机构发言
李朋德副局长、殷皓馆长在侯春堂主任陪同下参观地调局展品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参观地调局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