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工作能力培训会召开

来源: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 作者:马微 章茵 发布时间:2020-06-24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工作能力建设,623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办的2020年全局科普工作能力培训会通过在线直播方式顺利召开,来自局属单位500余位职工观看了在线直播并积极互动。 

培训会围绕 “如何借助地学研学教育,扩大地质调查成果的影响力;如何以科学理性思维为指导,开展科普创作;如何更好的发挥新媒体在地质调查成果传播中的作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互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福江老师从地学科普的意义、地质调查科普资源的挖掘入手,指出地质调查科普应该用好地学野外实习基地,以科考的方式帮助中小学生探究地质、地理和自然,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地球科学知识,感受“地球科学之美”和祖国大好河山。清华大学刘兵老师从“以科学的理性思维指导科普选题与创作”入手,详解了科普创作的过程,强调科普创作一定要“想明白,再着手”。好的科普作品要兼顾科学性和通俗性,要重视受众的特点与需求,要融合文化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把科学的魅力散发出来。中国科学院黎文老师以“松科二井”地调成果新媒体传播为案例,介绍了科学传播的本质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对成果传播从人、事、物三个维度提出了建议,并对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发展和传播形态的多样性进行了展望。 

培训前,局科技外事部副巡视员贺灏做了重要讲话,传达了局长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分析了科普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部署了下半年科普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科普创作、科普工作机制及科普工作创新等问题,贺灏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面临重大转型,科普工作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对地学科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对重大地质调查成果和地质前沿技术进行深入推广和普及,创造通俗易懂、适应社会公众的科普作品;二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需要创新科普方式,为科技传播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普产品,满足受众需求,扩大社会影响力;三是要继续加强培训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科普业务水平,确保科普作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地学文献中心主任刘延明进行了总结。他强调,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必须实现服务领域、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战略性转变。推进地质调查工作三大转变,是推动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核心。地学科普工作作为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部分,也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探索新理论建立新机制,以适应地质工作的三大转变。今后,地学科普范围应逐步向自然资源相关领域拓展,不但要普及地球系统科学知识,还要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去解决科普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不但要传播好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的相关知识和重大地质调查成果,还要服务好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他认为,今天的培训帮助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学习,积累和更新相关知识,提升科普工作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战略性转变,更好地服务地质调查事业发展,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中心组织集中收听收看科普培训讲座

 

 

武汉中心地质灾害室组织本部门科技人员集中参加培训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433号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咨询服务:66554700